查看原文
其他

《底线》里这20句台词,每一句都扎了法律人的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无讼研究院 Author 无讼研究院

来源:无讼研究院;作者:无讼研究院在我们“连载”的数篇关于《底线》的文章中,有律师对案件背后暗藏法律问题的专业解读,有基层法院人对法官工作的真实吐槽,有基于角色本身的好恶表达,也有结合剧情与真实案例的全面盘点……
这是一部刑民兼具,小案要案并存,把法官办案与人民诉求相结合的法制题材大剧。它没有自上而下的说教式方式,而是用血肉丰满的普法式表达向大众传递“以法律为准绳”的底线
《底线》因其“刷漆式创作”,层层剖析,极具感染力,透过人物严谨的台词表达,我们似乎可以窥探到一些新的精神内核,这也让大众对这部看似只讲法理,不讲情理的法制剧,有了重新定义。
今天,我们换种方式来二刷《底线》,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背后,都藏着哪些寓意?

01



“坐在高高的法台上,穿上了一身法袍,我不停的提醒自己,我掌握着生杀大权,我要冷静、理智、不要情绪化。久而久之,抹去了对于善的洞察。可审判不是为了报复恶,而是为了提振善。”——宋羽霏 宋羽霏作为雷星宇案一审法官,她认为,雷星宇母子受到的伤害不具有连续性。而雷星宇用预先放置在柜子里的刀具对被害人实施了杀害,即便雷星宇自称“忘记了”,但她认为雷星宇的言语中带有撒谎嫌疑,遂判处雷星宇故意伤害罪。 直到一次外卖送餐中,外卖小哥电话中对宋羽霏的“恐吓、威胁”,让她出于自我保护而拿起斧头进行自我防卫时,她恍然间才察觉到自己在人性善恶的判断上犯了错。人性是复杂的,善恶也是交织的,有时候站在法理的角度,眼中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相同或迥异的案子,案子中的人,却往往被忽略了。 法律有衡量对错的尺子,但法理之外,更有情理和对人性人伦该有的尊重。 

02



“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卷宗,可对当事人来说,那就是人生啊!”——周亦安 一本卷宗从头到尾,生杀予夺尽在其中。正如周亦安所表达的那样,法官需要审查的不仅是单纯的卷宗,更是密密麻麻卷宗背后别人的人生。 “卷宗主义”办不出好案子,只有努力探知卷宗里的人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法官还能为他做出哪些努力......才能让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利器。


03



“既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无法完美,那法官必须存在,这世上只要还有不公,就总得有人来断个是非,判个公道,这才是法官真正的意义,人生怕也是如此,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终极意义,而这些行为过程的本身,就是在寻找意义。”——张伟民
 这是方远在“抚养权分割案”失利,对未来职业生涯迷茫后与师父爬山时张伟民说给他的一段话。 张伟民告诉方远,人不可能永远在山顶,总有要下去的时候。他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和多年的人生感悟,让方远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便再次坚定了内心对法官职业的坚持。 法律有尺度,做人有温度。判对错、断是非的过程,恰也是法官终其一生要寻找的意义吧。

04



“相声你听过吗?这相声吧,人家讲究什么?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那说明什么呀,这专业上的事,该怎么着就是怎么着,其他的你不用管。”——舒苏
 这是周亦安因接到“抚养权分割案”再审迷茫与不安时,书记员舒苏对他说的一段话。 面对周亦安承接师父方远再审案件的困惑,舒苏凭借超高的情商一语点醒周亦安,她看似“圆滑”的处事之风,却有着大智慧。既让周亦安卸下了怕师父怪罪的包袱,又维护了法律面前无特权的公平公正。


05



“法院,无论是调解还是判,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你们案结事了,息诉罢访。”——方远


“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
 调解绝不是所谓的“和稀泥”,不管是调解或判决,不过是方式和过程不同,最终的目的都是力求真正解决问题,做出更符合双方当事人利益的抉择,从而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充分展现。


06



“新兴行业不断出现,劳动者和公司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在往前走,法律也得往前走,如果一味只是跟着之前的判例走,因循守旧,那是解决不了新问题的。”——方远
 “主播直播猝死案”中,方远本着“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的原则,判决原告胜诉,正是对现有司法实践的一次重要突破和挑战。
而每一个微小司法案件向前的一小步,可能就意味着法治进程的一大步,这也让司法改革在一个又一个挑战中不断获得质的飞跃。


07



“有时候大人的一句话、一个行动,小朋友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当作一个命令去执行。然而很多大人,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叶芯
 “校园霸凌案”中,叶芯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一针见血,也映射了大多数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潜在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父母的模仿是天然的,而李小乐在议论倪蕊一家时,让方可莉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对倪蕊的抗拒甚至厌弃,也因此成了校园霸凌案的参与者。 对每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特别是在孩子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价值观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弥足重要。方远在意识到家庭教育不足后,更是以法官、以父亲、以社工的多重身份,主动请缨授课,化身校园普法宣传员。 《底线》中除了单纯的善与恶、法与情的较量外,也传递着家庭教育的重要。


08



“人不是机器,人有极限。可当公司所有的制度设计完全趋向于利益最大化时,这将是对人和人性的扼杀。而这个扼杀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利用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各种成功学说辞作为话术,来让劳动者自发地进行自我剥削。此种做法,有悖公序良俗,应该予以警惕。”——方远

 

网络主播骆优优在直播中猝死,父母以骆优优工作期间死亡为由,向公司索赔100万,而公司以双方签署的是演艺经纪合同而非劳动合同为由拒绝赔偿。 方远通过重重证据搜索,认定骆优优由公司发放劳动报酬,受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管理约束,双方符合劳动关系所具备的法律特征,应获工亡赔偿。这一判决也恰是对现有司法实践的一次突破和挑战。 方远更是在判决后“释法说理”,引领正确价值观,强调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身体,靠压榨追求的经济效益,终究遭受反噬,以此呼吁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权益不受侵犯。 

09



“所有的执法人员,必须要清楚的第一点,就是我们的法律是保护无过错方和弱者的权益的,在这个问题上面,我相信,所有的法官都能理解。”——民一庭庭长陈康


“秦玲乌刚离婚案”中,一边是毫无底线的乌家,一边是大爱暖心的秦玲,但法律不是万能的,它可以惩治触碰法律红线的恶人,却不能对没有道德底线的“披着羊皮的狼”进行制裁。 周亦安把最后的结果称为“奇迹”,然后奇迹的背后是周亦安、叶芯、舒苏、魏巍这些法律人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法律的利剑,是为了除恶扬善,更是无过错方和弱者背后的最后一道防线。

10



“我们永远无法去理解别人,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去定义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宽容一些吧,这样,也许你会快乐的。”——周亦安
 这是叶芯困于案情时,周亦安对她说的一段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被他人定义,也难免去定义他人。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处于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有自己的想法,更有自己的活法,甚至形成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所以,我们不是别人,也不要轻易去给别人下定义。对他人的宽容,也许会让自己收获不一样的快乐。 《底线》里有对案件的专业解读,也展现了青年法律人面对工作的迷茫所暴露的真实问题。我们谁又不是叶芯呢?身边又何尝不缺一个周亦安呢? 

11



“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资本追逐利益,父母随机分配,但只要他们没有违反法律,我们就无权干涉。”——方远
 一边是无良公司的恶意压榨,一边是激进父母的长期剥削,法官不是万能的,没有超越法律规范的事情,法官也无能为力。 《底线》中没有非黑即白的定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罪不可赦的恶人,更没有对法官无所不能的神化,它在揭露资本逐利和人性贪婪的同时,开放式的处理方式也给我们观众留下了更多思考。 

12



“社会对女人和男人的要求完全不一样,男人有了事业一切都好,可是女人呢,女人的责任首先是家庭,如果你只有家庭没有事业,那会被人看成你是家庭妇女,又会遭到一轮新的歧视。”——唐薇
 这是“唐薇离婚案”中唐薇说的一段话。 面对“家庭与事业”的两难抉择时,选择家庭、牺牲事业的吴华和选择事业、牺牲家庭的唐薇一样,当婚姻亮起红灯时,日子也就走进了“无休止争吵、剪不断理还乱”的死胡同。 这也映射了大多数女性的生活和事业现状,家庭与事业,妥协或坚守的双重选择,就像《找到你》电影中姚晨说,“这个世界对女人的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名全职妈妈,没有人会觉得那是职业。” 选择不分对错,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几乎是所有职业女性都会面临的难题,不如选一个你最想成为的角色,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也许便是最好的选择。

13



 “法律不能审判法律之外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阻止悲剧再次发生。”——方远
 在直播带货法律问题不断衍生的当下,作为一名法官,方远勇于挑战旧有司法实践的束缚,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合法权益,也为了阻止未来悲剧的再次上演,他做了,也做到了。而这,恰是正义的胜利,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在庸常的人生中,力争微芒不朽......这恰似演员靳东在个人微博中所说的那样。 不管是法官,还是我们大多数普通又平凡的打工人,即便是庸碌如常的生活,我们也要凭借着不屈的干劲,活出自己的精彩。寻找光,甚至成为别人的光,哪怕微茫,也要至美且坚毅。 

14



“心理医生说呢,每一段亲密关系,都需要沟通,有时候吵架也是一种沟通,亲人和爱人之间最怕的是什么,就是想吵架,连个人都没有。”——周亦安
 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过度的回避和冷处理,往往会让双方越发疏离。 《奇葩说》里的黄执中说:“人生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有时正确的吵架也不失为一种更直接、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平日中的千般不满、万般隐忍都会通过吵架表达出来。 不管是方远、李小乐,还是吴华、符祥,亦或者唐薇、陈涛,婚姻关系中,只要还有那个值得好好吵架的人,已足够庆幸。 

15



“我站出,告那些骚扰我的人,是因为我忍了很久,我受不了了,我不想再忍了。我的女同事们,你们呢,我的这些经历,你们都遭受过,我们曾经互相吐槽,假装自己不在意。我们沉默,忍受,可没能等到别人的尊重。那些欺负我们的人,反而越来越无所顾忌,肆无忌惮。”——李芳凝
 这是“职场性骚扰案”中,网络暴力将李芳凝摧残的体无完肤时,她面对网络媒体只为博眼球而丧失职业底线时的最后呐喊,她用尽全身力气,鼓足所有勇气,哪怕是违背母命,拼上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自身名誉,也要为自己、甚至为有过以及未来可能会有类似遭遇的女性发声。 她的呐喊和反抗,是对王姐息事宁人传统思想的打破,也是对叶芯新时代思潮的坚持,更让所有女性明白,沉默和隐忍只会让对方更加有恃无恐,只有站出来,才能真正赢得应有的尊重。 

16



“我相信每一个法官,只要心里有光,法律之外很多事情,我们还是可以做的。”——周亦安
 法律有尺度,是要在尺度之内把事情做好,但是法官更应该有温度,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为当事人做些什么。这才能真正的应了那句话——“法律有尺度,法官亦有温度”。 

17



“我院麻醉科,经过三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有了今天这样一个规模,就一个明星一纸诉状,就把我们这几十年的荣誉一笔勾销了。明星振臂一呼,就有那么多不明真相的人替他说话,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啊!信口开河,肆无忌惮啊!而我们医生个人想说一句话,我们医院想说一句话,没有人有这个耐心愿意去听。八卦听完了,小嘴一抹走了,就是这样的现实啊,不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吗?”——麻醉医生毕良
 麻醉医生毕良在庭审现场的这一段发言每每播放,都让人不觉振聋发聩,因为太过真实! 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而钢琴家辛承轩通过记者发布会,利用庞大的粉丝群体,让一名救死扶伤的普通医生成为全网眼中的“夺命杀手”,被骂到狗血淋头,名誉尽毁。 正如毕良医生说的另一句话:“我做麻醉医生几十年,手术结束之后来主动跟我说声谢谢的,我双手都数得过来。”《底线》中对当今医疗现状的反映,也不免让我们对医患关系等民生话题以及背后千层万缕的深层原因有了新的反思。 医患是生命共同体,医生对生命的敬畏,也恰是法官对法律底线的守护。误解常有,理解才最难能可贵。 

18



“我们应该怎么用判决来维护咱们社会的公序良俗,这比单纯地惩戒一个犯错误的人,要更为重要。”——方远
 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底线》用一个个案件推动剧情的发展,也通过不同职业、不同立场的人物台词进行法理与情理的较量,法不容情,但法不外乎情,力求在“法理”与“情理”中寻求公平正义的支点。 

19



“每个人呢,基于自己的现实经验,来先入为主地去判断某件事,可经验,并不代表一定就是对的。”——周亦安
 我们从小被教育“食物要放凉后再放入冰箱”“榴莲和牛奶同吃会导致咖啡因中毒”...... 可经验之谈真的都对么? 性骚扰行为只有男性对女性么?抛开“想当然”和“经验之谈”,改变原有认知,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20



“法律,不是拿来玩的。”——律师徐天

法律的权威性不容挑衅,法律的红线不可触碰,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不享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和礼遇。
每一本卷宗的背后,都是一场悲欢离合。每一句质朴又有烟火气的台词,都生动刻画出了世间百态。
回到方远说的那句话:不管多难,我们都会让公平公正在每一个案件中得到回响。
这大抵便是法律人要坚持守护的底线吧!



往期回顾

法律人那些事法律控的自媒体关注 “阅读原文”进入法律人书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